文字/鄭婷宇
採訪/鄭婷宇、洪華超
編輯校閱/凃敬柔、洪華超
講到慶典,你腦海裡可能會立刻浮現熱鬧的畫面。2024 年 9 月 14 日的開源祭,卻帶了一點「宅氣」。初見面時的尷尬感,在互報網路 ID 後瞬間消散。
「十幾年前就加了臉書,但到現在也沒見過幾次面。那一天見到很多人,很開心,聊了很多過去的事,一起懷念。」為了開源祭特地翻箱倒櫃尋找社群紀念品的王潔英(Ijs)1,對現場「認親」的感動難以忘懷。
開源祭當天的主題展覽「科技征途:無硝煙的自由戰——開源運動在臺灣|OCF 十週年特展」是第一個完整梳理臺灣開源運動發展歷史的展覽,連結科技、藝術與人權各領域的貢獻者。在這裡,程式碼、著作授權、人權、資安,各種硬核話題不過是小菜一碟。
臺灣的開源運動最早可追溯到 1991 年。由 Linux 帶起的自由軟體風潮,透過網路傳入臺灣軟體圈,吸引了崇尚共享、協作的各界人士,從程式圈擴散到倡議、創作與法律等領域。
從校園到進入職場;從週末聚會寫程式,到帶著小孩參加年會,對這群共同寫下歷史的人來說,開源運動就是他們的青春,而他們也共同打造出臺灣豐富耀眼的開源史。儘管許多人已各奔東西,卻在開源祭再次重聚。
開放文化基金會(OCF)的 9 位董事與顧問,也是見證臺灣開源運動不同階段的「當事人」。他們在不同階段進入開源文化的世界,各自帶來不同的專業與視野。開源祭後,我們個別訪談董事與顧問,聽他們憶開源、談未來,輔以 OCF 在開源祭梳理的開源發展史,整理成這篇臺灣開源運動發展史回顧。
Linux 點燃的自由火種
陳貴成(KC)2,一名擁有 26 年資歷的開源人,這麼介紹自己接觸開源文化的契機:「那時候我在巨匠電腦當 PM,負責的是 Microsoft 的產品。後來因為接觸到 Linux 中文化社群,發現 Linux 的東西比較有趣,所以才慢慢接觸社群。」
許多開源人跟 KC 一樣,透過 Linux 首次體驗開源世界。
什麼是 Linux?鄭鴻旗(honki)3 對開源的比喻十分貼切:「開源就像陽光、空氣、水,我們平常不覺得特別,但有一天突然失去,才會發現原來這麼重要。」從每天起床滑的 Android 手機、上班用的 Google,到家中的智慧電視與 Netflix,Linux 作為核心系統默默支撐我們日常生活。
大部分人或許不知道,在網際網路的發展初期,程式碼是預設公開的。消費者購買硬體後,廠商會提供程式碼,讓消費者能自行修改、除錯,調整成符合自己需求的樣貌。這不只帶來便利,還改變消費者與廠商之間的關係:需求不再只能靠廠商來定義。握有程式碼,消費者可以不再只消費,而是在使用中發現需求,再自造各種衍生功能與產品,並透過分享來造福更多使用者,甚至參與廠商打造新產品的過程。
然而,隨著廠商逐漸將軟體視為商品並申請專利,程式碼開始被封閉起來,和網路開放精神背道而馳,掀起許多開發者的不滿。
深信軟體應該保持開放共享精神的 Linus Torvalds,在 1991 年著手開發 Linux,所有程式碼公開,允許任何人使用、修改與貢獻,迅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開發者投入,包括臺灣。
同一年,在臺灣,教育部開通學術網路,以 64Kbps 的頻寬串起全臺各地,臺灣人開始透過 BBS、NewsGroup 等論壇交流,Linux 因此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很快地,線上交流已無法滿足開源愛好者的熱情。1997 年,「藝立協」成立,不只吸引寫程式的人,更吸引了文學與法律背景的人士,共同追求開源理念而相聚。
從一群 Linux 愛好者的小型聚會開始,迅速點燃更多人對自由軟體的嚮往。學界與商業界開始投入 Linux 各版本,中文化更推動了 Linux 在臺灣的普及。
「第一個比較有規模的開源技術社群活動,應該是 1999 年中研院舉辦的 Open Source Workshop,當時的盛況令我印象深刻。」李明哲(Izero)4 回憶道。當時由中央研究院的蕭百翔、王佑中等人發起,從那次討論開始,確定了每年固定有大活動的 ICOS(開放源碼國際研討會)之後又過了好幾年,才出現了現在每年千人參與的 COSCUP(開源人年會)5。隨著開源文化愛好者增加,人們開始更深入地討論系統應用、在地化、法律與推廣等議題,這場活動為臺灣開源運動的下一階段奠定了基礎。
2008 年舉行的 COSCUP 開源人年會,迄今亦每年舉行,成為臺灣的開源領域愛好者的年度大聚會,照片:CC BY-SA @bobchao。
開源社群遍地開花
在 2000 年左右,隨著自由與開源軟體迅速興起,政府開始重視相關基礎建設,並委託多個單位推動相關計畫。其中,「OSSF 自由軟體鑄造場」、「創用 CC 計畫」、以及「OSSACC 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推廣服務中心」各自承擔軟體與 CC 公眾授權推廣任務,深入民間、校園與產業界推廣、與社群合作或鼓勵社群活動,讓開源理念從程式碼延伸到各類創作和領域之中。
追求自由與新知,是許多人投入開源社群的原因。「只要你有一台電腦、網路連線,願意看文件並參與,你就什麼都有。」Ijs 談到參與開源的收穫,除了理念,她認為另一個關鍵是「人」:「當不了大神6,那就去跟大神交朋友,一起推廣軟體。」
開源文化逐漸從開發者往外擴散,更便利的開源軟體吸引更多使用者,使開源理念深入人心,進而形成由開發者、使用者和推廣者組成的開源社群。
社群分布全臺各地,各自實踐理念。有人分享學習 Linux 的方法,有人成立線上討論區交流,也有人發起實體聚會、辦活動與協作專案。
「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各種社群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Ijs 雀躍地回憶道。當年她還是大一新生,加入首屆 COSCUP 工作團隊,從此打開了新世界。
當時的 COSCUP 靠著幾位「上古神」挑起所有工作,在開源運動剛起步的年代,能獨立撐起活動的人,彷彿具有開天闢地的能力,社群戲稱這些人為「上古神獸」。
2007 年,隨著開源的理念越發擴散,推廣開放知識的臺灣維基協會成立,為日後的開放知識協作社群奠定基礎;南部開發者也開始舉辦以討論行動應用相關科技為主的研討會:MOPCON,帶動了濁水溪以南的技術發展。
公民科技崛起
儘管從 1990 年代起,就有非程式專業人士投入開源推廣,但受限於技術門檻,開源文化難以跨越資訊科技圈的界線。「臺灣做科技藝術的藝術家,很少意識到自己使用的是 open source 技術,多半只認為是在用免費資源。」Honki 指出,儘管開源存在於我們周遭,但大家難以察覺。
直到 2012 年,情況有了轉變。臺灣零時政府(g0v.tw)以視覺化政府預算打響「寫程式改造社會」的口號;2014 年太陽花運動現場,一群自稱 g0v 參與者的技術人員,在青島東路架設直播設備,將現場即時畫面傳遍全球。
這些專案讓臺灣民眾體會到開源文化的力量。透過開放資料,公民得以參與公共決策,與政府共同打造更民主便利的社會。
「g0v 出現前,臺灣開源圈很少碰觸社會議題。但 g0v 讓我們看到開源不僅僅是技術,更能改變社會。」黃雋(Jimmy)7 觀察指出,g0v 是第一個進入公共視野並吸收多元背景貢獻者的開源社群。
每兩個月一次的 g0v 黑客松8中,參與者報到時會寫下自己的 ID,並貼上技能貼紙以便互相認識。從程式語言到設計、文字、媒體,甚至農業,貼紙種類反映著社群的擴展。
程式開發者、資料專家、公務人員、專家學者等來自各界的勇者組隊,挑戰各種複雜的現實議題。跨領域的貢獻者結合各自的專長與政府的開放資料,在各級政府機關舉辦的黑客松,打造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數位公共服務。
除了政府資料,開放內容的社群也在此時大放異彩。長期耕耘知識資料、維護維基百科的 Wikidata,與建立開放地圖資料的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在 2019 年首次舉辦共同聚會,思考如何以民間的角色與政府協作,以開源的力量為臺灣提供更多資料基礎設施。
開源祭展覽中的老照片區,充滿臺灣熱愛開放原始碼的社群無限回憶。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開源文化不只向外擴散,也向下紮根。由學生在 2013 年發起的 SITCON9及夏令營,將開源文化傳播到 22 個縣市的校園;2016 年,學生們積極參與政策討論,成功在 108 課綱加入開源與實作精神的相關內容,將開源文化更全面的帶進校園。
接下來幾年,開源不再只是次文化小圈圈的語言。打開政府的大門、貼近民眾的生活,慢慢進入公眾的視野。
2018 年,總統盃黑客松開辦,開放與協作的精神首次被端上國家級舞台。政府釋出資料,邀請各路好手組隊解題,目標是改善社會的真實難題。
2020 年,「開放政府」與「開放國會」倡議快速推進。許多來自開源社群的人,成為與行政機關、立法院共撰國家行動方案的民間委員,嘗試讓立法資訊透明、預算資料可視化的價值落地實踐。同年,由 g0v 社群發起的 vTaiwan 專案,也建立起一個線上平台,開放民眾對政策草案提出建議與想法,讓政策討論從政府機關內的會議室,拓展到無邊際的網路世界。
開源文化開始在不同領域發芽。不只是開發流程的文化,更是一種讓跨界協作、公私協力成真的方法論。
當政府與企業也開始成為貢獻者
如果說前一階段的開源故事,主角是社群,那麼近年來的發展,則讓更多制度內的角色,開始成為實踐開源精神的人。
2022 年,臺灣開始推動 OpenChain。這套來自 Linux 基金會的開源合規標準,幫助企業在使用開源程式碼的同時,也建立起清楚、穩定的內部流程。這套標準協助企業降低風險,以免企業不小心侵犯授權,引起官司訴訟之災;或是對使用的開源版本不熟悉,無法在第一時間處理資安漏洞。
OpenChain 的另一個目標,是為了強化開源生態系的健康:鼓勵使用開源程式碼的使用者,別忘了回饋。有人開發、有人分享與使用,改作後再開源,才能建立正向的循環。
OCF 與社群一起推廣 OpenChain 的理念,讓開源文化隨著合規機制,進入企業的決策層級。不只是推廣開源的理想,也開始關注使用開源成果後的治理。
2024 年,行政院主導的「公共出資,公共程式(Public Money, Public Code)」政策正式啟動。這項政策要求各級機關,將使用公帑開發的軟體以開源的方式釋出。這項政策,不只讓政府變成開源使用者,更邁向開源貢獻者。程式碼開放之後,公民可以自由使用、分享、修改,同時讓更多人加入維護、共同提升品質。
這些轉變,是臺灣開源社群共同努力的結果。靠著有人貢獻程式碼、有人推廣、有人培力更多人成為開源貢獻者,開源文化不斷擴散,不只改變了生活,也進入體制,發揮更大的效益。
開源的故事,尚未完結
開源祭當天的「社群公會大廳」中展示了歷年各個社群活動的活動貼紙、識別證、紀念品。照片由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開源祭那天,有人翻出貼紙、徽章、活動識別名牌,像考古一樣一件件分享「你還記得這是哪一年的東西嗎?」
那些年一起寫的程式、辦的活動、提過的 PR,還有夜半的 debug,不只是臺灣開源史上的片段記憶,更是滋養各領域開源文化的土壤。
這些改變不是憑空發生的。是因為有開發者默默寫程式,有人在下班之餘,無償舉辦推廣活動,與大家分享開源有多好,才讓更多人認識,開源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開源文化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滲進生活,從邊陲走向主流,從熱血興趣成為政策治理與企業制度的基底。
如今的臺灣,不只社群在寫程式,政府與企業也加入了行列。而這個故事,還在繼續。
這篇文章,只能摘錄其中幾段。但更多故事,我們都收錄在開源祭十週年網站裡。也歡迎你一起來參與下一個十年,一起寫下,臺灣開源文化的故事。
-
王潔英(Ijs),現為 OCF 董事之一,臺南三寶媽,小時候常常協助軟體社群活動,吸著自由軟體的空氣長大。長大後努力工作賺錢,想著再回來為社群做點什麼。 ↩
-
陳貴成(kcchen),OCF 現任董事之一,自由軟體創業者,為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 (SLAT) 之發起人之一並曾擔任多屆理監事,2005 年創立智新資通股份有限公司並以自由軟體服務為企業核心發展方向迄今。 ↩
-
鄭鴻旗(honki),OCF 前董事,現擔任顧問,是台灣早期推廣 arduino 與三維印表機的先驅。他創立了 OpenLab Taipei 並致力提供一個給愛好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創作的同好互相交流的場域。 ↩
-
李明哲(Izero)現為 OCF 董事,他是一位充滿熱情的開源社群貢獻者,自 2000 年以來一直積極參與社群活動。身為 KKBOX 的創始團隊成員,他曾擔任多個關鍵職務,包括 CTO、COO、KKBOX International Ltd. 總裁和副董事長,帶領團隊開發了多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產品和服務。他也曾於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9 月擔任台灣創意內容機構(TAICCA)的執行長。 ↩
-
全名是 Conference for Open Source Coders, Users and Promoters,中文名稱是「開源人年會」。這是全亞洲最大的開源人年會,每年舉辦一至兩天的議程,讓開源社群的開發者、使用者與推廣者可以充分交流。 ↩
-
開源社群常常稱願意上台演講分享知識的人為「大神」,大型聚會則稱之為「大拜拜」。 ↩
-
黃雋(Jimmy),OCF 顧問之一,網絡行動科技共同創辦人。 ↩
-
黑客松,由 Hack(程式設計)及 Marathon(馬拉松)兩個字所組成。顧名思義,是將一群人聚集起來衝刺,開發各種專案成果。 ↩
-
全名是 Stu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中文名稱是「學生計算機年會」。SITCON 由學生發起與籌備,將開源軟體與精神推廣至高中、大學之外,亦有參與者來自國中與國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