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創作的未來 —— 從開源共創到 AI 藝術創作

OCF 參與臺北音樂博覽會回顧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與開放文化基金會合作,於 TMEX 國際論壇邀集了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這場名為「解放創作的未來」的對談,乍聽像是一場關於科技的討論,但現場的氛圍卻更接近創意與文化思辨。四位講者 — 開放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欣穎、音樂人林強、義大利音像藝術家 Luca Bonaccorsi 與超維度總監蔡宏賢,分別從政策、音樂、影像與策展的角度切入,共同探討在 AI 與開源並存的時代,創作的自由意味著什麼。


從一張黑膠專輯開始

李欣穎以開放文化基金會去年發行的《時間浸漬》黑膠專輯開場。她強調,開源並不是價值的流失,而是一種擴散策略。作品透過公眾授權建立影響力,再以黑膠這樣的實體形式回到大眾視野,不僅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也讓基金會被看見。

在這個循環裡,專業與共享並非矛盾,而是彼此支撐。黑膠既是文化載體,也是橋樑,打破了「免費等於廉價」的刻板印象,為開源在文化產業中找到新的定位。


臺灣音樂場景的開源故事

林強的回顧,更像是一張口述的開源文化地圖。他談的不只是個人經歷,而是台灣 Creative Commons 授權在音樂與開源藝術社群的發展軌跡。2004 年,朱頭皮以 CC 授權發行《搖滾主耶穌》專輯並贈與他,開啟了音樂場景與公眾授權的連結;隔年,由莊庭瑞教授主持的「創用 CC 台灣計畫」在中央研究院成立,將 CC 授權制度正式引入臺灣,進行在地化翻譯與推廣,為後續的使用建立基礎。

2008 年,Playaround Workshop 與 OpenLab.Taipei 讓藝術家與工程師開始透過開源軟體合作,實驗性的音像演出逐步成形。這些計畫大多仍停留在小眾範圍,票房有限,但提供了一個新的語境,讓創作者能測試開源與藝術的交集。

同一年,朱頭皮推出《卡巴卡 CABACA》專輯,以 CC 授權展現共享的可能。另一邊,在《Sound Bits》演出中進一步實驗這股能量。觀眾雖不多,卻不影響參與音樂人分享創作與開源理念的熱情。這些微小的場景,最終累積成一張更大的文化地圖,顯示開源精神如何在邊緣逐漸生根。

林強也提到,從他參與《卡巴卡 CABACA》這張公眾授權作品,到 OCF 去年發行《時間浸漬》,已經過了 16 年。他希望透過這次合作,能讓更多音樂創作者願意加入,並延續開放與共享的精神。對他而言,這張專輯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概念,更在於它是一個真正持續推進、並且有音樂人投入的實踐。


開源軟體並非不專業

義大利音像藝術家 Luca Bonaccorsi 透過與 OCF 的合作,決定在這次創作中全面採用開源軟體。他坦言,過去對這類工具的印象,多半停留在「免費但不好用」。然而在實際投入後,他逐漸意識到,這些工具具備專業性與穩定度,並非次級替代品,而是能開啟更多元創作途徑的媒介。

他以 TiXL 視覺表達工具為例,說明如何透過節點系統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動態圖像,並能融合影像、照片與音訊,建構出獨特的數位語彙。對他而言,科技不只是創作的輔助,而是拓展藝術表達、啟發新思維的重要動能。

Luca 也指出,外界常以為開源只是零散素材的集合,但實際使用後,他發現這些工具其實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以 TiXL 為例,它能在共享與修改的基礎上不斷精進,讓作品得以延展,並在新的脈絡裡持續生成。這樣的循環,正是開源在創作現場最具價值的體現。


AI 與文化偏見

隨著圖像生成工具逐漸普及,其訓練資料的缺陷也愈來愈明顯。超維度總監蔡宏賢指出,開源資料雖為 AI 提供龐大基礎,但缺乏在地文化樣本,生成結果往往帶有偏差,甚至流於誤用。

他主導的〈Project Patching〉正是為了凸顯這個問題。當輸入「豬血糕」時,Midjourney 生成的卻是一個血淋淋的西式蛋糕。對蔡宏賢而言,這並非單純的技術漏洞,而是 AI 知識庫深受西方體系支配的證據。若任其發展,這些錯誤會被不斷放大並傳遞,最終影響下一代對文化的理解。

為了抵抗這種偏見,他與團隊蒐集在地資料、建立正確尺規,並以無偏見的標籤重新定義內容,再透過視覺化方式,讓觀眾直接看見訓練前後的差異。在 2024 年 TTXC,超維度團隊更以台灣原住民族卡那卡那富族為主題,揭示 AI 在族群與性別再現上的侷限。

另一項實驗〈Moving Plus〉則嘗試突破資料集的邊界,讓生成影像更貼近在地文化。蔡宏賢強調,文化資料庫不是冷冰冰的檔案,而是抵抗全球化偏見的工具,也是讓 AI 真正服務文化創作的基礎。


從對立到共創

論壇最後凝聚出共識:「開源不是讓渡價值,而是延伸創作」。音樂人與產業不該再停留在「版權對立」的僵局,而應邁向「共創夥伴」的未來。更重要的是,若能健全建置文化資料庫,AI 不僅是生成影像的工具,更能成為文化共創的助力。

這場論壇,不只是一次關於音樂與技術的分享,更是一場對當代文化的深度檢視。當我們身處一個任何素材都可能被再製、被演算法吸收的時代,真正的自由不在於封存,而在於持續找到新的連結方式。開源,或許正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語言:一種讓作品延續、一種讓社群參與、一種能與 AI 並肩前行的語言。

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理念,喜歡我們推動的公眾授權計畫,或對科技與藝術跨界的議題感興趣,誠摯邀請你支持開放文化基金會。除了關注與分享我們的專輯與活動,更希望你能贊助基金會,讓這個計畫持續推進,讓更多創作者與樂迷共享頻率,自由發聲。


現場 QA 記錄

Q1: 如果我們的音樂作品有簽專署詞曲版權公司、發行是交給唱片公司。那我能cc嗎?如果能,那該怎麼做?需要處理什麼事情?如果版權上都沒問題,那誰會知道或怎麼知道能使用你的作品?謝謝
林強:著作權交給誰,是創作者自己的權益,不是誰說了算。需要跟唱片公司清楚討論,了解合約內容。

Q2: CC 作品發表的募資商業行為,是否只適用於較有名氣的創作者?一般比較沒有名氣的可能連回本都很困難
蔡宏賢:CC 只是一種途徑。能不能回本,還是取決於作品本身是否足夠吸引人,而不是授權方式。

Q3: AI 工具變強,會不會取代現有的音樂創作者?那這些 AI 工具和開源有什麼關係~
Luca:AI 帶來了便利,但創作的核心仍然在人。每個時代的藝術工作者都會運用最新的技術來創作,AI 只是其中一種工具。至於開源,它源自軟體開發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參與、共享成果,也因此衍生出更多可供創作者使用的套件與可能性。

Q4: 基金會如何說服音樂工作者與藝術家投入,公眾授權專輯的發行?
A: 需要時間與溝通。讓創作者理解公眾授權不是放棄權益,仍能透過專輯銷售、演出獲利。同時作品能被更多人分享、再創作,完成後不只是終點,而是延伸的開始。

Q5: 開源的作品會有被誤用或是不正當引用的狀況發生嗎? 如果有的話該怎麼讓開源作品獲得保障
林強:但這是使用者的問題。分享的出發點在於包容與善意。就算有著作權保護,盜用的狀況依舊存在。

Q6:林強老師對於夢東接棒,使用時間浸漬專輯的素材延續製作新專輯,有什麼新的期待?
林強:這就是計畫的初心。我希望透過 OCF 的合作,讓更多創作者理解公眾授權的可能性,不必再等 16 年才看到下一張作品。

Q7: 印象中,林強老師的向前走詞曲,也是公開版權,也是 CC 的想法嗎
林強:原唱錄音版權屬於滾石,但我允許創作者翻唱、重新詮釋,我無償讓他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