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音像派對:從《時間浸漬》到《明日音》

OCF 參與 Jam Jam Asia 亞洲音樂節回顧

共享頻率,自由發聲 — 在公眾授權的實驗場裡,音樂延展為記憶與未來的交會。

SUB 的大銀幕上映著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高捷騎著摩托車在產業道路上疾馳。舞台上,音速死馬的吉他聲響如裂縫般撕開空氣,與影像交錯。觀眾仿佛被拋入時間的漩渦,電影的記憶與電子聲響在現場重疊,生成一種全新的敘事。那一刻,正是《開放音像派對》精神最鮮明的註解。

公眾授權專輯計畫的舞台實驗

8 月 30 日晚間,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 JAM JAM ASIA 舞台迎來《開放音像派對》,吸引 800 位觀眾入場。這場活動由開放文化基金會(OCF)策劃,將公眾授權專輯計畫帶上舞台,讓共享與再製的概念在現場實踐。

這個計畫的源頭,是 2024 年發行的《時間浸漬》(Bioerosion)。林強與義大利影像藝術家 Luca Bonaccorsi 在專輯中,把環境聲響、當代電子與動態影像拼貼成一張實驗電子作品,並以 CC 授權釋出素材。它的重要性不只是聲音本身,而是它打開了一條新的路徑:任何人都能合法取用與再製,讓音樂真正成為公共語言。

聲音與影像的再組裝

在《開放音像派對》中,林強與 Luca 把這個概念搬上現場,解構並重組《時間浸漬》的素材。聲音與影像不再是定型的作品,而是隨著演出當下被持續組裝。

音速死馬則把演出推向另一個層次。他混合即時取樣、Controllerism 與吉他聲響,並投影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與《戀戀風塵》,讓觀眾在聲光交疊中感受台灣電影與電子聲響的並置。正如樂評人陳德政所寫:「銀幕上的楚浮、小津,《戀戀風塵》、《南國再見,南國》;Luca Bonaccorsi 的台灣映像;音速死馬的吉他嘶吼……林強的電子音樂還在時間裡浸漬。」這不是單純的取樣,而是一種對文化與時間的再翻譯。

另一組表演者法佛朗(The Favorlang),則在這晚完成成團後的首次公開演出。由洪御(同時是迷幻雙人組 Mong Tong 的貝斯手)與嘉佑組成,他們將田野錄音、語言片段與電子聲響層層交織,從強烈的律動轉換到靜謐的聲景。團名取自已消逝的南島語族,象徵文化記憶的重建與延續。對觀眾而言,這既是一場聲音實驗,也是文化敘事的延展。

從《時間浸漬》到《明日音》

《開放音像派對》證明,公眾授權專輯不只是音檔或黑膠,而能在舞台被重新展演。接下來,迷幻雙人組 Mong Tong 將接棒,製作公眾授權 2 號作品《明日音》,把臺式靈異敘事與東南亞宗教氛圍織入聲響結構。如果《時間浸漬》是一張實驗電子作品,那麼《明日音》將更像是一場科幻民俗的開放儀式。專輯素材將再次被釋出,等待新的創作者去拼貼、再製,化為另一種聲音的未來。

共享頻率,自由發聲

OCF 的公眾授權專輯計畫,挑戰音樂產業「擁有」的邏輯,轉而強調「延續」與「共享」。那些聽起來冰冷的詞彙「開放」、「共享」、「CC 授權」在這個夜晚轉化為最直觀的感受:自由。

正如一位參與活動的樂迷所言:「那一夜,看著林強、Luca Bonaccorsi、音速死馬與法佛朗同台,像是記憶與未來在舞台上相遇。林強的聲音一出,時間仿佛被折返,讓人無比動容。」這份共鳴,也許正是公眾授權最直接的力量。

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計畫,除了支持我們發行的專輯外,也誠摯邀請你捐款給開放文化基金會,讓「公眾授權專輯計畫」能持續延伸,讓更多創作者與樂迷共享頻率,自由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