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鄭婷宇
採訪/鄭婷宇、洪華超
編輯校閱/凃敬柔、洪華超
今晚聽歌不寫 Code
2024 年 9 月 14 日,微雨的午後,公館水岸廣場——與景美溪僅有一道河堤的距離,高架橋下的挑高狹長空地,也是市區知名的獨立音樂場所,臺灣第一屆開源祭,正式開幕。
什麼是開源?網路搜尋結果前幾條寫著,「開源」是關於將「原始碼」——也就是構成軟體的程式碼(code)——做到可分享與改作。但是這裡沒有人盯著電腦螢幕,沒有人敲打 keyboard 寫 code,卻聚集一群最懂開源的人。
不寫 code,能在開源祭裡做什麼?
「開源並不只是程式碼。它可以是音樂、影像,或生活裡任何創作方式。」開放文化基金會(OCF)的行銷企劃劉韋巖,談起籌備開源祭的初衷。進 OCF 工作前,韋巖曾經在藝大書店工作,長期浸泡在樂團圈的他,家中也堆滿了上千張黑膠唱片,當得知要舉辦一場結合科技與跨界創作的「開源祭」時,腦中的唱片資料庫馬上浮現—— 2008 年,音樂人林強曾參與中研院莊庭瑞老師、音樂人朱頭皮合作的一張 CC 授權概念專輯《Cabaca 卡巴卡》——這次何不也來製作一張專輯?
就這樣,開源理念、CC 共享、音樂創作,一拍即合。韋巖努力運用自己在書店做企劃時累積的音樂人脈,終於牽起林強與 OCF,也促成這次開源祭眾多知名音樂人與科技圈跨界合作。
後來,林強邀請義大利新媒體藝術家 Luca Bonaccorsi 共同創作《時間浸漬 Bioerosion》,從開源祭的周遭地景——水岸、自來水博物館發想,採集台灣各地的聲音地景、城市廢墟與舊建築影像,融合成變化多端的合成聲響,在音像中探討人與水與人造建築的關係。
開源祭當天,室內舞台上,Luca 透過 TOOLL3 開源軟體及 VJ 影像控制器,將林強現場輸出的聲音進行即時視覺轉化。聲音與影像隨著播放器與各式樂器的切換流動,交織成一場展現開源精神的聲像即興表演。
林強和 Luca 透過音樂和影像的巧妙結合,將開源與共創所帶來的生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滴答水聲在老舊幫浦與引擎之間穿梭,激起的漣漪在隧道間迴盪。藤蔓在破裂的廢墟裡破牆而出。Luca 以影像與 3D 建模記錄自來水博物館與台南歷史建築,再將考察到的意象,用開源軟體 Max/MSP,與林強編寫的旋律連動。
「不同的音色會控制不同影像,每次都會不一樣」Luca 解釋,「音像」隨著林強的音色拉大而起舞。Luca 的作品裡有不羈的自由靈魂,與長期支持創用 CC 授權理念的林強,一拍即合。
林強認為,由創作者自己決定作品被誰使用、要不要收費,是讓創作自由的關鍵。「不是由著作權公司或唱片公司來決定,而是給創作者自己決定。」林強不只是說說而已,他與 Luca 將「自然與人造」、「破敗與重生」的聲音與畫面,封存到《時間浸漬 Bioerosion》專輯裡,並且將作品開放給所有人自由下載再利用。
透過 OCF 發行、上架到專輯頁面與 Youtube,林強與 Luca 以旋律和影像,讓「開源」現形——那是人人可使用、分享與再混音創作的音樂與影像,也是一種鼓勵自由與交流的文化,一如專輯資訊欄位寫的:「透過分享,讓作品啟發更多人,激盪出創作靈感的火花,共同為世界注入無限創意。」
不是每個人都寫程式,怎麼讓大家知道「開源」很重要?
雖然林強與 Luca 用一張專輯、一場演出,讓開源精神現形了,但開放文化基金會(OCF)長年推廣開源的過程,並不是一直這麼順利。
守備範圍超級廣,是許多人對 OCF 的第一印象。在大港開唱、高中與大學校園、開源科技圈的年會,非常多的場合,總能看見 OCF 的身影,熱情地向往來攤位的與會者介紹:「你好,我們是開放文化基金會,致力於推廣開源、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網路自由與數位人權。」
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幾個議題關鍵字,聽起來就像是與日常生活無關的科技名詞。即使 OCF 近年積極「擴圈」,嘗試各種跨界合作,不論是到大學課堂中講課、帶討論,還是自己印小誌,專程帶到以藝術書為首的草率季發放,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程式語言的人來說,「開放原始碼」這個招牌一亮出來,仍舊帶來科技高樓的想像,望之卻步。
「每次辦活動、擺攤,都要重新解釋開源是什麼,所以很難跟對方有深度的對話。」OCF 第一號員工、如今已經是執行長的李欣穎分享在第一線推廣開源文化的困境:「我們試過各種方法,像是桌遊、講座、線上課程、攤位小遊戲,但開源這個詞還是很難被具體理解。」回想起自己參與擺攤推廣的狀況,韋巖也笑著補充:「大部分的人都很禮貌地聽我們解釋完,然後點點頭,走開的時候還是滿頭問號。」
事實上,開源文化就像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構成當代人數位生活的基礎,存在感卻不高。就像人人手機上使用的 Android 作業系統,就是 Google 所發起的開源專案,讓 SONY、三星等各家企業可在 Android 作業系統上開發各品牌手機,讓消費者有貨比三家的選擇自由。
但,對於沒在寫程式的人來說,開源精神,依然太抽象、過於遙遠。
為了突破這個困境,OCF 決定在十週年舉辦開源祭這個大型實驗,用貼近生活、更跨界、更具體的方式,把開源從專業的技術語境裡帶出來,直接讓人們體驗到:「原來這就是開源。」
四十多年來的國內外開放原始碼歷史和臺灣社群的興起,透過開源祭的各項展覽呈現在民眾眼前。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教堂」蓋好才開放,「市集」隨時等你加入
為什麼選擇用祭典的方式來呈現開源?這就要從經典的「教堂與市集」故事說起。
1997 年,Eric Steven Raymond 寫下一篇在開源界幾乎人人都知道的文章〈教堂與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描述傳統軟體公司與開源軟體開發方式的根本差異。
教堂是由少數專業人士關起門來,精心設計與打造,完工後才開放外界入內參觀;市集則是相反,從一開始就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隨時進出、擺攤兜售自己喜歡的東西、妝點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這就像兩種不同的開發模式。建造教堂代表封閉,由少數人從頭到尾負責完成;市集模式則相反,雖然參與貢獻的人來來去去,做事的品質與方向各不相同、看似混亂,但越多人參與,越快發現 Bug,也能越快修正問題。
開源祭向經典致敬,以「市集」來呈現開源精神的有機與變化,也拉近與會者與開源的距離。「以前我們講開源,要花很長的時間解釋,才能讓大家理解。但現在你看,每個攤位都用很實際的東西讓你『感覺』到開源。」歷經十個月的籌備,獲得超過 200 位支持者響應募資,超過 800 人實際到場參與開源祭,讓欣穎非常感動。
現場多個民間組織,包含司改會、地球公民基金會、開源技術社群都一起響應了開源祭盛大活動。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15 個攤位,像是萬花筒,引領開源祭的訪客,走入開源文化延伸應用的大千世界。有人權團體展示如何以開源工具守護倡議者的隱私;有環境倡議組織解說開放資料如何讓污染無所遁形,讓民眾更瞭解守護大自然的重要性;也有開源社群熱情分享交流大會的資訊,邀請大家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一起來玩玩。
離開攤位後左轉,踏入悠悠的時光長廊。OCF 搜羅開源運動從萌芽到茁壯的歷程,在主題展覽「科技征途:無硝煙的自由戰」之中,記錄開源的種子,在臺灣萌芽至茁壯的精彩時刻。
開源運動在臺灣特展將複雜難懂的開源歷史用 Cyberpunk 風格和 RPG 打怪遊戲的敘事方式巧妙呈現,拉近和一般民眾的距離。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開源社群就像煮石頭湯
「開源與開放,並不侷限於技術。」曾任 OCF 董事、現為顧問的趙柏強(bobchao)1在跨界對談的第一場講座裡,指出 OCF 與耕耘十年,試圖向外傳達的理念。
開源文化早已超越技術範疇,無論會不會寫 code,人人都可以實踐開源。「我們談的是一種精神,是關於『開放、共享』。」為了讓「開源」的概念更具體,bobchao 以石頭湯的故事來比喻:在寓言故事中,三名飢渴疲憊的士兵來到陌生的村莊,沒有村民願意提供他們食物。士兵們想到一個妙招,他們將撿來的石頭丟進鍋裡,煞有其事的裝做煮一鍋美味的湯。被好奇心驅使的村民們,紛紛提供一點食材,最終煮成一鍋美味的盛宴。
Bobchao 認為,煮石頭湯,就像是他長期參與的開源社群 COSCUP2——每個人可能只提供一點資源、一點協助,最終這些微小的貢獻,匯聚成豐盛的成果。貢獻,不只是單方面的付出,或是單方面的收取。透過分享與協作,開源帶來互惠,讓彼此一起成長、壯大、共好。
Bobchao 在開源祭的第一場演講,重要任務便是把開源的概念用簡單的理解方式讓民眾一秒就懂。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開源祭的五場跨界對談,將開源這個概念具象化到更多不同的領域裡:從區塊鏈的透明開放,到藝術創作如何使用開源工具實踐理念;從媒體如何利用開源技術來保障資訊自由,到設計師如何透過開源資源來創造更具多樣性的作品。每場對談都找來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自身經驗,解釋開源如何悄悄在生活裡、在網路裡,成為支持自由與人權的堅實力量。
包含林強在內的多位講者,從開放科技所擴及的技術、區塊鏈、硬體、數位人權、藝術文化等不同領域討論未來發展與觀點。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跨界對談。」開源祭的幕後推手韋巖不諱言,這些講座領域跨度大,每位講者都是該領域的重量級人物,敲定邀約行程真的不容易。雖然忙碌,但他十分滿足:「這些講者,有的是法律專家,有的是媒體人,有的是藝術家,許多人都不是技術背景,但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裡實踐開源的價值。」
11 位講者在開源祭,撐出開源的廣闊,帶著聽眾跨越領域界線,直抵開源的核心價值:人人都可以是巨人,透過分享,我們站在彼此的肩膀上,一起建立更好的世界。
你還留著那件 T-shirt 嗎?
常跑各大開源年會的人應該都不陌生,許多開源社群和專案都印製可愛又獨特的貼紙,在各大活動散發。許多開源人彷彿將蒐集貼紙當作一種社交樂趣,或是彰顯自己成就感的徽章。當你看到對方筆電上密密麻麻的貼紙,不禁露出會心一笑:「這個人也跑社群唷!」
這是開源人共同的記憶,也是開源祭特別規劃的亮點之一。
OCF 特別策畫了一個懷舊展區,稱作「社群公會大廳」,透過募集社群成員保存多年的珍貴物品,展出各種活動紀念品。展區裡有 COSCUP 的吉祥物、g0v 與 HITCON 不同年份的紀念 T-shirt,還有許多活動裡用過的道具和徽章。
社群公會大廳中擺滿歷年臺灣社群的各種充滿創造力的紀念品。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這不是 2013 年那屆 Conf 的 T-shirt 嗎?你怎麼還留著!」一位參與者,看到懷舊區展示衣架上的紀念 T,笑著問衣服的主人。在這區稍微駐足,能聽到許多以前熬夜一起辦活動、跑社群的貢獻者互虧彼此,比拼誰累積的紀念品最多。
「我的衣櫃都塞爆了,老婆叫我整理,但我捨不得丟那些 T-shirt。」有人牽著小孩的手來開源祭,向另一半驕傲的分享自己做過什麼有趣的事。
「別說了,我根本穿不下那些 T-shirt,看著都哭了。」即使歲月催人發福,儘管衣服開始泛黃,但一起跑場務、邀講者、算帳務的回憶歷久彌新。那些從一籌、二籌到活動前的熬夜會議、爆肝衝刺所累積起來的革命情感,依舊鮮明。
不只 Hack 與辦 Conf,離不開社群的原因是朋友
在 g0v, COSCUP 等開源社群的攤位,貼紙、娃娃、活動旗幟,各式各樣的活動周邊,吸引許多從未接觸過開源社群的人駐足。一感應到來訪者的視線,攤位上的志工熱情的分享這些展示品背後的故事。
對許多人來說,最初踏進開源圈的契機,始於參加一場活動。像是全亞洲最大的開源年會 COSCUP,每年都會吸引數千名對開源好奇的人聚集一起交流。志工拿起可愛的小鳥吉祥物,向參觀者介紹:「這是小啄,COSCUP 的吉祥物,是不是很可愛?」很多人一開始只是想看看,吸引這麼多人參與的活動,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沒想到從此「入坑」了好幾年。
也有人是透過朋友介紹,走進每兩個月一次的 g0v 黑客松3現場。另一名志工指著桌上一堆五顏六色的貼紙解釋:「來參加黑客松的人,會在報到時拿一張名牌,再貼上能代表自己專長的技能貼紙。這樣大家就知道可以找你做什麼。」
所謂的「黑客松」,原本是指短時間內像跑馬拉松般寫出具體的程式專案,但在許多社群活動裡,它漸漸成為跨領域交流的重要平台,寫程式、設計、美術,甚至是法律、倡議的人都聚在一起,邊吃邊聊,激發出更多創新的想法。
許多人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入了開源社群的坑,開始一點一滴貢獻自己的心力。有人寫程式提供工具、有人熱心辦活動拉更多人進圈、有人花大量時間整理知識開放出去,讓更多人使用並修改再利用。慢慢地,開源文化在臺灣各個角落,落地生根。
儘管後來有些人因為轉職、出國或其他原因暫時從開源圈畢業,但曾經一起辦過活動、一起熬夜寫 code 的那些回憶,依舊鮮明。他們留下的程式碼與活動,都成為開源精神最具體的見證。
不只回顧,開源祭的目標是拉著大家串起未來
晚上九點,時不時飄落的陣雨讓空氣黏膩,OCF 團隊收拾廣場上的舞台與市集,但這並不是開源祭的尾聲。
這次的開源祭中,也請到多個音樂表演者,期盼將開源的議題用音樂的感染力擴散給更多人。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從傍晚六點多開始,開源祭戶外舞台與室內舞台分別有 DJ Bean Shaped Things、DJ 陳涵 、拷秋勤、OC experiment、PUZZLEMAN、百合花樂團,以及林強與 Luca 演出《時間浸漬 Bioerosion》曲目,總共七組音樂人在此接連演出。聽眾來來去去,表演現場的入場大門被推開,再掩上。人們自由進出,就像市集,沒有固定的規則,無疆界的開放帶來蓬勃生機;也像是開源社群,泯除參與的界線,自由交流與貢獻,推動各種專案前進,讓開源文化打破程式圈的藩籬。
很難想像,開源文化進入台灣,不過短短幾十年。1991 年,臺灣教育部接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網路骨幹,為臺灣開啟了通往國際自由軟體運動的大門。那時,開發者們得以透過學術網路與全球開源社群接軌,開始接觸 Linux、自由軟體與開源的理念。
接著,台灣各地的愛好者們開始在 NewsGroup、BBS 等線上論壇討論,從彼此認識到攜手合作,慢慢催生出一個個開源社群。從最初單純的程式交流,到後來有人開始思考,這些技術能不能做點什麼,改變我們生活的環境?
於是,開源文化開始延伸——進入民主、踏入公共議題,也走進了我們的日常。
OCF 執行長欣穎不只是 OCF 的第一號員工,也是開源社群的資深貢獻者。上班做專案,下班跑社群,為的是讓更多人認識開源,是多棒的好東西。
「舉辦開源祭,一開始是為了解決很難讓大家聽懂我們在幹嘛的問題。」為此,開源祭邀請了人權團體擺攤、樂團做音樂、安排跨界講座,把 OCF 過去十年努力連結的夥伴都邀請過來,共組一個熱鬧的市集。「不過,我也在這個下午遇到很多好久不見的夥伴,真的很開心。」雖然難掩疲憊,但欣穎露出真誠的笑容。
「我很常告訴同事,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更遠。」終於有時間好好喝一口水,欣穎接著說,OCF 是為了協助開源社群而成立的組織。與社群相互扶持走過的十年,真的很有趣。我們一起把開源從程式圈,帶到人權、走進藝術與校園,越來越多的地方。
開源祭,不只是一個慶典、一次熱鬧的市集,而是一場運動的起點。透過連結與分享,讓老朋友、新夥伴一起加入推廣開源、成為貢獻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