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協助社群帳務到登上國際舞台,OCF推動開源文化的十年之路

開源祭特刊 #3

文字/鄭婷宇
採訪/鄭婷宇、洪華超
編輯校閱/凃敬柔、洪華超

「OCF 成立的時候,是要解決開源社群辦活動、金流、作帳的問題。現在不只做這些,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一晃眼,開放文化基金會(OCF)已成立十年多一點,李明哲(Izero)1坦言,身為支持 OCF 成立的初始捐助人2之一,自己過去因為忙於事業卻鮮少關注 OCF。如今接任董事,認真研究 OCF 這幾年的成果「讓我蠻 surprise!」

2014 年創立至今,OCF 從 1 位員工,擴增到 19 位全職夥伴的規模。從支援社群行政3,到長出豐富的倡議專案。推廣、連結、培力,OCF 這十年的蛻變,並不輕鬆,雖然跌跌撞撞,卻也開始織出藍圖——這是一條由熱血與努力打拼出來的道路,將開放與協作的精神,送進人權、企業、政府、公民社會。

為了紀念 OCF 走過的第一個十年,九位歷任董事、顧問分別聊聊他們眼中的 OCF。從起點,到他們所期盼的未來。

為開源社群提供補給的「家」

2014 年,OCF 在眾多開源社群夥伴的支持下成立。第一號員工李欣穎進駐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94 號 4 樓的空間,與當時 Mozilla 臺灣社群進駐的社群空間「摩茲工寮」舊址為鄰。這個空間,被許多社群夥伴暱稱為 8D94,也就是「八德九四」。

「八德九四」曾經是社群活動的空間之一,也曾是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協助社群營運的重要據點 「八德九四」曾經是社群活動的空間之一,也曾是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協助社群營運的重要據點。照片:ROCK 提供,CC0 釋出。

送單據核銷、領公文蓋印鑑,或者是社群大會活動之後的物資倉庫與失物招領區,八德九四像是全台各地開源社群的補給站。OCF 就像是開源社群的里長伯,再怎麼繁雜細瑣的行政事務,都難不倒基金會團隊,不時還會關心社群夥伴:「最近還好嗎?」

「不管你在哪邊、辦什麼活動,都可以跟 OCF 互助合作,很有 root 的感覺。」董事王潔英(Ijs)4從自己參與開源社群的故事說起。從大一就開始籌備各開源社群活動的 Ijs,對於報帳、跑行政事務,再熟悉不過,也因此建立起對 OCF 的第一份親切感:「這裡是各個社群的匯集點,大家最後的活動流程,都是要來 OCF 報帳。」

OCF 為了服務社群,累積豐富的後勤經驗。怎麼向群眾募款、跟政府申請補助,或是把核銷單據整理成符合會計法規的格式,全是 OCF 的守備範圍。「這些都是小事,可是累積(起來)很多、很雜。」參與 OCF 創立初期就奉獻大量時間心力加入團隊工作的董事李柏鋒(Pofeng)5,談起 OCF 服務社群的初衷,順便炫耀一下自家員工很給力,甚至還能協助社群處理上百位外國講者的簽證事宜。

這十年,OCF 跟開源社群,一起探索、成長。從創始初期服務的 4 個開源社群,到 2025 年合作的 43 個社群;從八德九四出發,遷移到松山車站旁的共享辦公室。隨著團隊規模擴張與服務能量提升,OCF 也逐漸從一處讓社群夥伴歇息的「家」,升級為一座載著開源社群往不同方向前進的移動城堡。

OCF 遷移到松山區新址,繼續串聯產官學組織和各地開源社群 OCF 遷移到松山區新址,繼續串聯產官學組織和各地開源社群。照片提供:Daisuke。

OCF 不只讓社群夥伴辦活動、做專案無後顧之憂,更協助夥伴儲備能量,與來自倡議團體、政府部門、私人企業等各方夥伴交流合作。這個升級轉變,來自於 OCF 累積十年長出的新能力:建立協作網絡。開源的精髓是開放與協作,要協作,得先找到夥伴。

連結科技與萬事萬物的橋樑

長期經營社群與非營利組織的 OCF 顧問黃雋(Jimmy)6 這麼描述 OCF 與眾不同的地方:「無論是 open source 或 open 什麼、甚至是數位人權的事情,OCF 都可以扮演讓人信賴的角色,不是每一個單位都能做到。」他進一步解釋,連結團體與社群、科技專家與倡議工作者、國內與國外的網絡,在不同群體與領域間搭建橋樑,「不是 OCF 自己把所有事情都攬下來。」而是帶著適合的人組隊,找到讓 1+1,發揮大於 2 的效益。

「OCF 的角色很獨特。」遊走在環境、社會議題的董事小路(Lulu)7 也對 OCF 在橋接不同領域的定位,印象深刻。科技發展迅速,無論是人權、民主、安全與隱私等各種議題,也與數位世界與科技越來越密不可分:「因為什麼事都跟數位科技有關,但具有數位科技背景,可以監督企業或政府的團體非常的少。」

OCF 就是那座銜接起科技與人權、社群與政府的橋樑。不只打通國內各領域的隔閡,還建立跨國合作。

「現在國際上討論數位人權或相關議題,提到亞洲,幾乎都會想到 OCF。」在擔任董事之前,Lulu 在 OCF 工作數年,奔走於各大國際會議之間,將臺灣推動開源文化的經驗,分享到國際舞台,這些努力並沒有白費。

座標「開放」x「自由」,該怎麼抵達?

望向未來,OCF 可能遭遇什麼挑戰?以導入開源軟體到企業與校園為本業的董事陳貴成(KC)8提出提醒:「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組織擴大,可能會因為營運壓力而造成核心價值的偏離。」若將 OCF 比喻為一艘船,那麼「開放」與「自由」就是指引這艘船前進的座標。九位董事與顧問都認同,守護這兩個核心價值十分重要,但是該從哪些角度、以及哪些議題切入,來實現「開放」與「自由」的核心願景?是 OCF 一直以來都放在心上思考的問題。

其中一個討論許久的面向是:OCF 應該在數位人權的倡議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長年奉獻心力在開源社群的顧問趙柏強(bobchao)9以 CC BY 為例,推廣之初,大家以為這是針對「作品」的使用權,釐清誰能使用、誰能修改的機制。然而,隨著演算法邏輯開始擴張,CC 比我們一開始認為的,還要涵蓋更多。

如今 AI 興起,透過大量資料訓練產出的成品也有著作權的爭議點,跟原始資料之間的權利關係如何界定?這個議題越來越迫切,也遠超出傳統開源圈子原本關心的技術邏輯問題。Bobchao 提醒:「開源核心圈子的人,可能會覺得數位人權跟我無關。但我知道,在部分點上,開源與數位人權有關聯。」當開源的技術邏輯開始和個人權利、數位倫理產生交集,OCF 正站在一個可以連結雙方的重要位置。

董事 Pofeng 提供一個更明確的視角:「我們是從阿宅出發的,可以專心在技術的轉譯。」也許 OCF 不見得需要投入第一線,在街頭倡議、推動法案或相關服務,而是繼續發揮自身擅長的「橋樑」角色,把艱深的開源技術知識,轉譯成各領域夥伴都能理解的語言。

另一個重要課題是:支持 OCF 運作的資源從哪裡來?「跟國外比起來,我國開源的商業應用算是發展滿早期,很難要企業把資源回饋進社群,這是大挑戰。」是 g0v.tw 共同發起人,也同時是創業家的董事高嘉良(Clkao)10提醒,相較於國外企業透過捐款或將產品開源,臺灣企業缺乏回饋社群的成熟模式。如何在現有資源下維持社群經營的永續性,一直是和開源社群共生共存的 OCF 面臨的挑戰。

儘管對未來的路徑各有觀點,但董事們的共識清楚而堅定:挑戰不是壞事,而是 OCF 再次檢視自身、釐清願景的契機。開放與自由的精神,不論是從技術轉譯還是數位倫理出發,都仍然是 OCF 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指引。

此外,讓更多人認識開源、理解 OCF 的價值,也將是共同努力的目標。用開放科技素材從事藝術創作的顧問鄭鴻旗(honki)11,點出開源圈長期存在的一個現象:「開源,默默支撐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便利輕鬆,可是我們卻忽略它。」或許正因為開源無所不在、低調又可靠,才容易被忽視。如何正面、積極地把這些貢獻說清楚、讓人產生共鳴,是 OCF 重要的挑戰與機會。

成長於充滿專有名詞的開源技術社群,OCF 一直努力擔任社群與其他領域的「翻譯」,如今這座橋樑不止把「圈內」帶出去給公眾、也在嘗試帶著「圈外」的事物進入社群。

每一段路,都是一起走出來的

「我相信大家都不只將參與 OCF 視為一份工作,如果能夠在這個地方達成自己想達成的事,讓世界往自己希望的方向靠近,是一件幸福的事。」Bobchao 不只是對 OCF 員工喊話,也揭露了自我期許。能堅持理想並親身實踐的,不只有 OCF 的員工,還有十年來陪伴 OCF 的董事、顧問、捐款人和合作夥伴。

OCF 從行政服務起家,成長為國內外開放原始碼、開放政府與資料的倡議推手,連結了科技社群與人權團體,深耕數位人權領域。就像是展開一場奇幻冒險,前進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但沿途認識更多夥伴,一起闖蕩、一起煩惱,朝向自己喜歡的世界,邁進更多。

Clkao 最後溫暖地說:「感謝有你。」無論是出錢還是出力、貢獻程式碼或是文字、設計等專業,OCF 深深感謝十年來,一路相伴的支持者。這句感謝,簡單、有力的總結了所有董事、顧問們的共同心情,也為 OCF 的第一個十年,落下美好的註腳。

開源祭活動參與員工與志工們合影留念 開源祭活動參與員工與志工們合影留念。照片:淬戀影像工作室攝影,開放文化基金會提供。CC BY 4.0 釋出。

  1. 李明哲(Izero)現為 OCF 董事,他是一位充滿熱情的開源社群貢獻者,自 2000 年以來一直積極參與社群活動。身為 KKBOX 的創始團隊成員,他曾擔任多個關鍵職務,包括 CTO、COO、KKBOX International Ltd. 總裁和副董事長,帶領團隊開發了多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產品和服務。他也曾於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9 月擔任台灣創意內容機構(TAICCA)的執行長。 

  2. 開源社群在籌辦研討會的核銷與金流管理上,遭遇不少困難。 2014 年 6 月,Clkao 在零時政府(g0v.tw)提出創辦基金會來解決這個問題,獲得五位捐助人響應,分別是:OSDC 社群的簡信昌、COSCUP 社群的李柏鋒、PyConTW 的陳永昱、網絡行動科技(Netivism)、時任 KKBOX COO 的李明哲。 

  3. 由於開源社群沒有法人的身份,無法以社群的名義在銀行開帳戶、核銷發票,讓開源社群很難穩定的籌備研討會與募款。因此 OCF 為合作的開源社群提供基金會的法人身份,讓社群得以妥善管理金流;此外,OCF 也能提供開源社群在物資存放、活動籌備方面的協助。 

  4. 王潔英(Ijs),現為 OCF 董事之一,臺南三寶媽,小時候常常協助軟體社群活動,吸著自由軟體的空氣長大。長大後努力工作賺錢,想著再回來為社群做點什麼。 

  5. 李柏鋒(pofeng),OCF 董事之一,是一位兒科醫師,常在空閒時幫忙推廣開放源碼的相關活動,希望能透過開放文化基金會共同推廣開放源碼與開放文化的相關活動。 

  6. 黃雋(Jimmy),OCF 顧問之一,網絡行動科技共同創辦人。 

  7. 小路(lulu),OCF 現任董事之一,以數位人權為主要活動地,持續遊走於環境議題/社會運動/音樂文化/行銷公關相關領域,尋找可以貢獻己力又合胃口的小角落。 

  8. 陳貴成(kcchen),OCF 現任董事之一,自由軟體創業者,為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 (SLAT) 之發起人之一並曾擔任多屆理監事,2005 年創立智新資通股份有限公司並以自由軟體服務為企業核心發展方向迄今。 

  9. 趙柏強(bobchao),OCF 現任顧問,曾任職於中研院臺灣創用 CC 計畫推廣公眾授權與開源理念,同時也是 Mozilla 臺灣社群與 COSCUP 開源人年會長期志工。 

  10. clkao(高嘉良)最為人知的作品是 SVK,基於 Subversion 的分散式版本控制系統。他於 2012 年共同創辦了 g0v.tw(零時政府)計畫。 

  11. 鄭鴻旗(honki),OCF 前董事,現擔任顧問,是台灣早期推廣 arduino 與三維印表機的先驅。他創立了 OpenLab Taipei 並致力提供一個給愛好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創作的同好互相交流的場域。